close


女畫家受託替一名富家小姐繪畫肖像,飄洋過海到一座小島,才得知原來肖像是為促成婚姻,但小姐不願出嫁,不僅蒙面也拒絕被畫,畫家只好假陪同散步之名,行觀察偷畫之實,不料幾經波折,猜忌與坦誠竟釀成愛火,明知無望依然不可收拾,烙印人心卻痛徹心扉的愛情故事悄然形成。這段女同愛情之間,其實還存在一位女僕,她未婚懷孕但不願將孩子生下來。這三名女性在被宿命與社會追趕的輪迴中打轉,有相濡以沫,也有必然的未來,與其說這部片賣的是同性戀愛情,其實更像女性意識短暫的覺醒。

電影本身固然讓人想起去年的男性同志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但又不全然相似,甚至毫不遜色,無需賣弄肉體交融,便輕易達到慾望挑逗之效果,情感甚能與文本達成呼應,執行力之高,使人折服。編導瑟琳席安瑪別出心裁的開闢一條女性大道,探討父權於無形中綑綁女性的社會現象,故事時空雖然架設於十八世紀的歐洲,但作品滿溢而出的其實是糾結於現代的性別議題,女性反抗社會桎梏的掙扎與喘息,在這部片幻化成一段真摯的愛情,美好的光陰,最後成為無法言說的惆悵秘密。

男性角色的比例在這部片趨近於零,但父權卻又以各種形式擠壓女性角色的立場,例如女畫家因為父親的聲譽才獲得機會,小姐更是還沒見過丈夫,婚姻就被母親促成,男方甚至還有透過肖像決定婚事的權力。與世隔絕的小島本就屬於一種意象,其對照的是女性處境的無路可走,海浪張牙舞爪朝岸邊拍打而來,畫面與音效的張力俯拾皆是,奔跑和游泳在這裡都是一種奢求,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男權社會底下如何殞落與墮落,在這部片裏頭是一連串的延伸性問題。

促成婚事的母親短暫離開時,島嶼順理成章成為無階級烏托邦的女性舞台,故事接踵而來的是女僕尋求墮胎的過程,小姐與畫家的情感轉變亦逐漸影響作畫的內容與方式,其中一場篝火晚會的眾人和聲更替電影迎來前所未見的高潮,火與燃燒的象徵頓時拉抬到更高境界,猶如「畫」與「被畫」的主客立場變得模糊,每個眼神與暗示開始出現不同的言外之意,傾瀉而出的愛意與女僕的意識掙脫,都在繪畫的創作與見證過程被妥當濃縮,無論是性別議題的描繪,抑或愛情故事的鋪墊,編導的刻畫皆令人信服,節制但飽滿、準確而精緻,一點都不輸當年由好萊塢拍出,而後備受影人愛戴的女同愛情片《因為愛你》。

這部片的攝影著實令人目不轉睛的,空間感與距離感的捕捉串聯起角色的情慾流動,與劇本節拍達成一搭一唱的巧妙互動,室內戲的呈現絲毫不枯燥,成功烘托出故事細節的重要性,讓觀眾得以品嘗電影藝術最純粹的魅力,既有體驗也有體會。但更厲害的,在於導演採取幾乎零配樂的方式,細微的聚焦情緒脈動的起伏,情慾的喘息、心碎的寂靜、割捨的澎湃,都在表演與調度的精湛配合下一氣呵成。

希臘神話奧斐斯的悲劇愛情故事在這部片裡被巧妙地舖埋於劇情裡,替電影前後呼應出一道深邃的回眸,凝視與否闡述的是愛情的真切、桎梏的解放,這段注定無緣的感情在畫作完畢時迎來張力最強的悲劇時刻,離別乃必然,只得回憶留藏。說完美可能有誇大嫌疑,但這部片確實美得讓人無可挑剔。結局畫家在音樂會偶遇小姐,兩人相隔一段距離,「視」與「相視」又再構建起過往時光,猶如小姐沉浸於韋瓦第的交響樂裡顫抖哭泣,曲子是<四季 夏>,意境描繪的是嚴酷的夏季與牧人孤立無援的處境,剛好確切回應兩名主角相戀卻無法相愛的感慨,鏡頭不動,只有交響樂的聲響與女主角的淚腺不甘寂寞,後勁之強大,實為全年最讓人愛不釋手的結局。




Momo的Instagram連結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