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從威尼斯影展抱回評審特別獎的《夜鶯的哭聲》描述女囚犯克萊兒時常遭軍官侵犯羞辱,並被視為私有財產,即便刑期早已結束也遲遲不被釋放,幾番溝通與強求甚至釀成悲劇,導致丈夫和小孩雙雙被軍隊打死。得不到公平審判的她,決定自己踏上復仇之旅。

表面上是強姦復仇的剝削電影,也好似女性版《神鬼獵人》,但除了毫不掩飾的性、血腥、暴力之外,其實還有不少可看之處。電影背景設立於1820年代的大英帝國殖民時期。決心上路尋仇的克萊兒因為不識叢林環境,不得不找嚮導帶路,透過朋友介紹,雇用一名黑人土著比利偕同出發。故事自此逐漸轉變型態,從單純的復仇劇情,慢慢發展成種族隔閡與文明歷史的悲歌。

編導珍妮佛肯特的自信,賦予故事更多層次的內涵,能毫不晦澀的捕捉女生慘遭強暴的殘忍畫面,也成功藉由女性復仇的框架,呈現出大英帝國殘暴殖民的歷史縮影。不僅談論女性遭受男性主義藐視的情境,也有黑人原住民遭打壓欺凌的慘劇、愛爾蘭的殖民歷史,無論是土地遭剝奪、族群遭虐殺,她都有能力將議題具象,也才讓這部電影在游移道德、挑撥觀眾底線的內容背後,還有現代寓言的輪廓。

克萊兒與嚮導的關係,讓暴力與權力使然的復仇轉換了定義。因為克萊兒其實也有種族歧視。起初並不友好、互相猜忌的兩人,伴隨旅程進展而和解的柳暗花明,確實是劇情必然,但還是頗有渲染力。從以黑鬼叫喚到本名稱呼、威脅生命到重逢相擁、無關緊要到挺身而出;一個是不被男人放在眼裡的女人,一個是被白人欺壓的黑人,兩個弱勢族群的象徵,在復仇旅途的相處中,見證彼此的困境,憤怒和厭惡轉化成疼惜與罪惡。於是從互看不順眼到共乘一馬,展現出來的都是情感與認同,而始終追求的復仇,在最後呈現出的結果其實更像和解。

所以《夜鶯的哭聲》在強姦復仇的敘事前提中,反而是文明歷史與種族議題跳出來撐場的發展,其實出乎意料,也成功增添了電影的豐富度。女主角因為在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立場持續轉換而烘托出的沉重氛圍,亦是更勝挑戰道德底限的情節,暗示了觀眾,諸如此類的歧視、欺壓和忽視,時至今日仍然不斷上演。

可惜儘管議題深邃、技術上乘,敘事上還是有硬傷。山姆克萊弗林飾演的軍官雖然無惡不作,但諸如強姦女性、濫殺無辜等所作所為,後半段反而變成推動劇情、增加仇恨值的工具,使劇本本來宏觀的政治議題立意,因此漸漸瓦解;而女主角與嚮導復仇過程的幾番心境轉折是否合適也有待商榷,即便結局保存了歷史文明的莊嚴與神祕、大地的情感與力量,但對於導演的野心、宏大的論述來說,情節流於形式的場面,恐怕並不是樂見的情形。

編導珍妮佛肯特當然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拋棄了好萊塢的慣用套路,採用平淡節奏的真實呈現,更毫不遮掩道德觀感問題,對於導演本身與觀眾來說,都是一大考驗。《夜鶯的哭聲》確實有潛力,女主角艾琳佛朗西絲的演技完美撐起劇本後半段的匱乏,剪輯與拍攝更幫了不少忙,把山間叢林雲霧繚繞呈現得栩栩如生,技術層面相當令人折服,唯一可惜的或許就是敘事了。




Momo的Instagram連結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