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時候,我們都必須思考一部電影能影響世界的能力究竟有多少?尤其當該作品的論述點始於社會議題。例如好萊塢年年推出的種族歧視電影,不論多寡與優劣,是否它們都能在抱走幾項獎項後,同時也在觀眾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印象,又或者其實只是走出影廳後的一聲嘆息而已?當我們脫離畫面裡悲劇不斷上演的時空,而當下是否已經成為更好的世界?這是社會議題電影一概的大哉問,答案通常也顯而易見。
《幸福綠皮書》是一部節奏輕快的公路電影,過去擅長拍攝喜劇片的導演彼得法拉利以平易近人的角度與口吻包裝電影,劇中眾多可能過於沉重而嚴肅的議題都被描繪得詼諧,但在歡笑之餘電影同時也蘊含著意義深遠的理念,一道具有說服力的普世價值,在一趟駛向美國種族歧視大本營的旅途中,電影灑下溫馨的種子,培育著一段溫馨的故事,以及一個不該被世界遺忘的真理。
《幸福綠皮書》的最大優點在於它運用多面角度來聚焦故事主軸。首先是角色的塑造,例如電影運用第一幕去堆疊東尼這個角色的層次,從他的性格、生活環境,歧視眼光、乃至於面對生活得過且過的自甘墮落,劇本不斷鞏固著該角色的立場,景深著角色相信的真理,與他不願妥協的一切,賦予本片相當優秀的出發點,醞釀著旅途中兩名角色在價值觀上碰撞的強度,同時藉著東尼的個性角度對比出薛利博士內心的掙扎與不安,進而通過相處過程慢慢摧毀兩名角色內心堅信的尊嚴價值與刻板印象,並且體認彼此內心層面的真實。因此隨著劇情發展,兩人相繼做出的抉擇與轉變顯得生動而豐富,儘管架構看似是公路片一貫的手法,但《幸福綠皮書》還是成功藉著刻劃角色來讓故事不落於俗套。
再者是《幸福綠皮書》顛覆視角的敘事手法,最明顯在於黑人過著富裕生活與白人面對生活刻苦的階級差異,從兩人第一次相遇電影就確立了角色差距的先機,一個水平鏡頭刻意讓兩名角色因為椅子而產生高低差時便能說明。接著是地位,高貴的黑人與白人服侍顛覆當代時空的刻板印象,進而衍發出田野間令人深刻的一齣戲碼。其餘則有生活習慣上的細節,如電台裡的黑人音樂、炸雞等,導演不斷運用價值觀的落差加強劇情主軸,並且使其細節讓角色的互動顯得立體。
最後則是電影運用諸多支線故事架構起主軸的處理方式,它成功使劇情避免不必要的冗長與枯燥。《幸福綠皮書》並不刻意藉著過多對話來撐起故事弧形,反而是以大量支線情節推動主要劇情的發展,例如寫信、幸運石,甚至是薛利博士不斷遇見的歧視對待等,這些支線故事確保電影在旅途過程中能不斷有所進展並且不顯得無聊。同時《幸福綠皮書》處理支線的出色不止於此,更是每段支線故事的發生,它都有始有終,並且起到一定程度的劇情效果。例如寫信的安插加強了觀眾與故事間的情感與默契,換來結局的一抹微笑,幸運石則象徵了兩名主角之間的關係,影響著角色在旅途間轉變的弧度,再例如每段薛利博士遇見的歧視對待,都強烈衝擊著薛利博士與東尼的認知與態度,從西裝店的忍氣吞聲到退出最後一場表演,每段劇情皆刻畫出角色在相處過程中所產生的轉變,藉此賦予彼此過往生活中不曾擁有的勇氣,與世界上不曾看過的另一面美麗。
這些細節成就了《幸福綠皮書》,儘管剖析整部電影後發現劇情是由眾多小故事堆疊而成,但這些小故事其實全都圍繞著同一個理念,即是「人們永遠不能以外貌去定義一個人的價值,而一個人的高度則在於你如何對待自己。」這個論點表達出社會不該因為刻板印象而替人貼上標籤,就像其他黑人喜歡吃炸雞,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喜歡一樣。再者是人們永遠不應該因為各種因素而輕視自己,若人不尊重自己,又何來其他人的尊重?
當然,電影裡給的其實更多是諷刺,因為畫面裡的上流社會之所以尊重薛利博士,不過單純只是崇尚文化的追求,下了舞台後,他就只是另一個黑人而已,但薛利博士始終堅持己見,儘管最終他不願再被歧視對待,但他保持著一貫的風度,自始至終都試圖向影片裡的時空、畫面外的觀眾說明,即便他是被輿論目光貶低的黑人種族,但他也可以有優雅的口吻與身段,可以有別於他人的高超技能。但在那段時空裡,美國嚴重的種族歧視讓那些理解顯得渺茫,因此《幸福綠皮書》其實有著不少無力的時刻,無奈的角色神情都是嘆息,同時昇華了片中一句經典台詞的價值:「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
也許人生下來本就不平等,但是靈魂不會,這是《幸福綠皮書》存在的意義,電影花費大量篇幅描繪溝通理解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價值不該被其外貌與地位所定義,若你不去了解他,那永遠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藉此說明社會不該被刻板印象所侷限的重要性,《幸福綠皮書》花費心思去論述這段普世價值,在電影最終甚至安排一段被警察臨檢的暖心戲,不斷加深「理解」的重要性,但是種族議題電影一概的哀傷,在於電影裡真實上演的悲劇,時至今日依然不斷發生,《幸福綠皮書》所面臨的,當今社會依然還在掙扎著。
*Momo的Instagram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