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緊湊的追逐畫面,也沒有緊張的對峙戲碼,更沒有精彩的破案橋段,畫面從聚焦耳機的特寫鏡頭緩慢延伸,報案中心的調度員藉由通話內容逐步推敲事件線索,以此判斷報案者的處境與需求。電影雖不華麗但不失精緻,在極具風格化的故事內容裡,《厄夜追緝令》講述一段自我審判的煎熬過程。

透過對話的呈現,導演專注於探究正義的價值取向。從第一通報案電話開始,男主角強硬的工作模式得以顯露,他認定所有因罪惡與過錯引起的折磨都是咎由自取的後果,他的嚴厲與辦公室的冷淡和安靜簡直如出一輒,彷彿世界確實如此片面。直到當電話再次響起,話筒彼方的聲音掩蓋不住顫抖時,導演開始隨的故事層層進展,接連向正義提出辯證。

正義是什麼?難道不分青紅皂白清除所有罪惡嫌疑就能還給世界安寧嗎?恐怕正義的範疇並沒有這麼憤世嫉俗。《厄夜追緝令》以警察的職責角度作為判斷基準,他宣示維護治安的使命感在血液裡作祟,就連在電話中對報案者說出口的那句活該,都可以那麼不假思索。只是嚴厲執法之後呢?是否正義真的可以因此伸張?又是否一件事的緣由與對錯,都可以藉由瞬間判斷的認知來定義?

這道議題伴隨不定時響起的電話鈴聲接續浮現,在劇情發展抽絲剝繭的過程,不僅考驗主角的自我認知,也考驗觀眾的道德判斷。隨求救通話的事件全貌在線索一一拼湊後逐漸還原,每當主角更深入事情的核心,真相對內心認知的拷問就更加劇烈,從明亮的辦公室到小空間裡僅剩警示燈的一道紅光,他一步一步走進黑暗去正視自己的良心不安,在對與錯的天秤上,劇本將當下的情勢與主角曾經犯下的過錯匯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逼迫觀眾與角色沉重的體悟自己一念之間的偏見,是如何導致生活「一步錯,步步錯」的慘痛局面。

以通話內容與單一場景貫徹全片的敘事手法是神來一筆,導演古斯塔夫莫勒盡心於將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共同聚焦於「傾聽」的重要性,甚至藉由大量的畫面留白給予觀眾想像空間與判斷時間。這種極具實驗性的拍攝手法相當冒險,只要有一個不注意的閃失,電影就會全盤崩塌,所幸導演不受限於成本的信心終究還是造就《厄夜追緝令》的成功,以初拍長片的角度來說,本片絲毫沒有任何生澀的彆扭。

《厄夜追緝令》用幾通電話便撐起劇情的重量、反射出主角內心的糾結。從片頭一廂情願的剛正到釐清事件隱情的傾聽與理解,瞬間判斷的誤解被導演以極簡手法層層解剖,並藉此翻轉主角內心的認知。他的偏見與憤怒只因為一個我們未曾謀面的聲音而被撫慰,當象徵希望的曙光終於映射於眼前,那場即將到來的審判的結果,其實早也已經隨著求救通話的來龍去脈而讓主角對自己的「罪行」有了定奪,罪惡當然該要懲罰,但正義也該隨著理解事件的隱情而有所轉變,唯有如此,所謂使命感才能坦然的履行。《厄夜追緝令》雖不賣弄華麗,但精緻而成熟的口吻,仍讓故事情感細膩而動人。




Momo的Instagram連結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