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化」一向是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為人詬病的點,但何謂公式化?又如何公式化?且漫威影業靠著「公式化」脈絡打造電影十餘年,為何又能霸佔商業龍頭寶座?這些問題使我好奇,於是我從擁有的書籍內研究,摸索三幕劇的概念,進而嘗試解析漫威公式化的秘密。

-

所謂漫威公式化,其實就是好萊塢電影最常使用的敘事結構:「三幕劇」

-
什麼是三幕劇?
-
「三幕劇」根據美國劇本寫作教師席德菲爾德的理論衍生,即電影敘事結構可分為三幕。第二幕中間點,應有一個出乎意料的轉捩點。

而作者路易斯吉奈提在《認識電影》一書提及:「菲爾德的概念模式可由傳統劇場的說法闡明,傳統劇場均由三幕劇組成,第一幕是『鋪陳』,目的在建立劇場前提,說明主角目標為何?第二幕是『衝突』,這段發展重要衝突的複雜化與扭曲,並逐漸增加主角在對抗障礙而生的張力。第三幕是『解決』,主要便是將衝突高潮戲劇化。」

三幕劇是劇本的基本結構,不但可以提供作者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觀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亦能因為三幕劇的平衡和發展順序,更深刻、清楚感受到故事的流動。

如今三幕劇是好萊塢電影最常使用的敘事架構,亦是大眾普遍喜好的故事模式,尤其具「成長取向」的三幕劇發展,更能滿足觀眾需求;好萊塢主流片的優劣與大眾口碑緊密關聯,三幕劇從實用性到接受度都最符合市場要求,因此其架構成為好萊塢電影愛用手法的現象,並非沒有道理。

不僅漫威電影是三幕劇的愛好者,從《玩具總動員》到《神隱少女》、從《變形金剛》到《星際大戰》,這些故事的概念大綱,無非是原先平淡(平穩)的生活碰上意外,主角因此陷入挫折,並在困境中掙扎、對抗,最終結局則解決危機、獲得成長。



如何定義、區隔幕?
-
但三幕劇雖然提供了架構,讓觀眾更清楚理解劇情發展的邏輯,但何時故事才正式發展至第二幕、第三幕呢?該要如何區隔?
-
首先,好萊塢劇本教學大師羅伯特麥基認為故事設計有五個部分組成,第一要件是「觸發事件」。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的解剖》一書中對觸發事件的定義是:

「『觸發事件』必須徹底顛覆主角生活中維持平衡的力量。

故事開始時,主角的生活保持著某種平衡。他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得意也有失落。後來某個事件發生了,他或許來的突然,卻帶來決定性的改變,完全顛覆原有的平衡,造成主角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朝負極或正極擺盪。」

觸發事件正是驅動故事的引擎,該事件徹底破壞主角原有生活的平衡,引領故事朝全新方向發展,勾勒出角色內在或外在的慾望。
-
此外,《故事的解剖》在「幕的設計」章節中,提及兩項重要概念。

一、『無法回頭的臨界點』

故事不但不該退回質量變弱的行動,反而應循序漸進朝最後的行動前進,而在觀眾心中,這個行動必須是沒有其他行動可以替代的。

二、『幕的設計』

一系列場景打造出一個場景段落,一連串場景段落組合成一幕,高潮出現於其中一個場景,並在角色的生活中製造重大逆轉,影響程度遠超過所有已出現過的場景段落,使故事在此結束,或朝全新方向進展。
-
綜合以上三點論述,得廣義統整幕的概念和內容:

-角色在每一幕內容裡,有渴望達成的目標,為幕主題。
-故事發生重大逆轉事件,為幕高潮。
-幕高潮迫使角色做出更嚴峻抉擇,並採取無法挽回的全新行動時,為幕結束。
-
以《復仇者聯盟》為例:洛基雖被逮捕,但無法信任彼此的英雄們,最終遭洛基分化而大打出手,導致洛基逃離神盾局、考森探員死亡,意識到失敗的英雄,選擇團結彼此,「復仇者聯盟」亦誕生。

此段為《復仇者聯盟》第二幕劇情

幕主題:阻止洛基、平息混亂,信任考驗
幕高潮:內鬨、洛基逃離神盾局、考森探員死亡
幕結束:英雄選擇信任彼此、復仇者聯盟誕生。

劇情發展至第三幕:「紐約大戰」



透過統整幕的概念,並以《復仇者聯盟》套用分析後,得以初步理解幕劇的內容與功能,且有較明確的方向提供我們定義幕主題、幕高潮,並分辨何時是幕結束、電影又是何時進展至新一幕。

但漫威電影之所以深得人心,絕非只是在同樣的套路之中不斷重複。畢竟觀眾肯定不喜歡重複內容,儘管三幕劇實用,劇作家運用得宜便能保存故事韻味,但十餘年的系列作品能稱霸商業電影,其內容勢必有更深入的探究。
-
《故事的解剖》作者羅伯特麥基認為,故事設計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為:觸發事件、漸進式困境、危機、高潮、危機解除。
-
(一)觸發事件

「觸發事件」必須徹底顛覆主角生活中維持平衡的力量。

例:《蜘蛛人:新宇宙》的觸發事件為邁爾斯遭機械蜘蛛叮咬後,體內產生特殊轉變,意即邁爾斯不再是普通青少年。
-
﹙二﹚漸進式困境

所謂「困境」,是為角色的生活製造波折。

例:《神力女超人》的漸進式困境是來到新環境的黛安娜,不但無法順利找到阿瑞斯,格格不入的舉動亦造成許多尷尬場面,更烘托出女性議題的困境。
-
(三)危機

「危機」指的是重大抉定,並有兩層含義:危險/機會

主角正面迎戰生命中最強、最明確的對立力量時,他必須作出抉擇,決定在追求「渴望的事物」的最後一搏中,究竟應採取某一個或另一個行動。此時他面臨的就是一種兩難的困境。

例:《美國隊長:酷寒戰士》中,危機是在高速公路的戰鬥場景中,美國隊長發現酷寒戰士原來是摯友巴奇,他貫徹的理念和原有的生活頓時受到巨大衝擊。
-
﹙四﹚高潮

高潮引領故事抵達巔峰的重大逆轉,未必要充滿噪音與暴力,但必須充滿意義。

「意義」是價值取向產的劇烈變化,這個變化從正極到負極,或從負極到正極,或許具反諷意味,或許不具反諷意味,也就是價值取向朝著絕對且無法逆轉的最大極性擺盪。

例:《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中,英雄們在高潮場景集結,徹底戰勝奧創,拯救蘇柯維亞。
-
(五)衝突解除

衝突解除是高潮留下的素材

在多數漫威電影中,此階段被運用於鋪墊未來宇宙觀發展。
-
分析與理解這項論點,幫助我成功梳理漫威電影的脈絡,這五項要素的環環相扣,其實只有一個重點:完成故事整體性,使其有始有終、有潮起有潮落。

更重要的部分是,經由理解五大要素的概念,並試圖以此解構電影的故事發展方式後,我發現漫威電影之所以能在三幕劇的框架中游刃有餘的訣竅。



基於五大要素的順序本身就具有起承轉合的雛形,與三幕劇的概念不謀而合,漫威電影正是抓緊此點,將兩項故事結構融合,進而發展出以下敘事架構:

第一幕:觸發事件
第二幕前半:漸進式困境
第二幕後半:危機(中間點)
第三幕:高潮、衝突解除

透過這套公式的整合,足以分析漫威電影的慣用邏輯,並得以發現幾乎每一部漫威電影,都符合這項公式的結構。

其中較為巧妙的部分在於,漫威電影將羅伯特麥基提出的「危機」與席德菲爾德提出的「中間點」融合,於第二幕後半創造出電影最重大逆轉的情節點,英雄主角通常在這一幕中,揭示故事最重大的秘密、做出最具決定性的抉擇,並迅速將故事帶進第三幕。

此外,雖然幕的轉場通常使畫面跟隨劇情做出轉變,但並非必要規定。舉例而言,《復仇者聯盟》的第一幕與第二幕轉場,是鏡頭以飛行航母起飛與室內場景做出區隔。但在《星際異攻隊2》中,第二幕後半與第三幕的銜接則幾乎算是同一個場景。
-
為分析舉證,我從漫威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各抽取一部電影,並確保故事關聯性低、且非相同編劇,以此套入前文統整出的「漫威公式」,看看是否兩部電影都能順利套用,並且符合故事五大要素的理念。

分析詳情見下兩圖:






透過上述解析,得以發現兩部電影確實能夠被套入「漫威公式」中,即便再提出其他漫威電影舉證解析,實質也能符合這套公式。於是,輿論評判漫威電影過於公式化,並非毫無道理。

但儘管如此,漫威電影每逢推陳出新,依然屢戰屢勝,又是為何?同樣,透過上述兩部電影之分析,我們能看見漫威電影將故事要素成功化為劇情驅動的引擎,並在角色的生活環境創造出扣人心弦的困境和抉擇,如隊長發現酷寒戰士是摯友巴奇、彼得發現禿鷹是暗戀對象父親。正因為漫威電影將故事設計概念與劇情深入結合,而非濫用敘事結構,重複打造模稜兩可的陳腔濫調,觀眾才得以一再看見漫威新推出的優秀商業片。

這個現象其實佐證一項論點,即三幕劇並非靈丹,儘管它是實用性非常高的敘事架構,但並無法確保電影的品質。舉例而言,《變形金剛》系列往常採用的便是三幕劇架構,但除了無止盡的爆破,內容總是無法滿足觀眾渴望好電影的需求。

當然,我們仍然可以詬病漫威電影過於公式化,畢竟這確實是無庸置疑的客觀事實,但漫威電影對於故事架構和內容掌握的處理仍是出色,以致於超級英雄的魅力,總能在電影中不斷散發,觀眾亦能總是看見一段接一段的好故事。

架構永遠就只是架構,它提供建立過程的方向與雛形,但人工化的,終究沒有情感,那些好的電影,通常都具備一段扣人心弦的好故事,而唯有好故事,觀眾才願意買單。

三幕劇雖是好萊塢最被廣泛使用的敘事架構,人總說熟能生巧,但其實是架構無法影響電影優劣,內容才會。



歡迎轉貼,請務必註明出處。

Momo的Instagram連結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