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在寧靜的夜晚中朝著目的地前進,燈光前的靈魂在剎那間獲得一點生命,中國青年導演胡波筆下的《大象席地而坐》是寂寞和悲憤加總後的餘數,那些除不盡的殘存是奢侈的賭注。他們都說滿州里有頭大象,是真是假未曾得知,但對於命運早早席地而坐的生活來說,「去看看」其實就是一種希望,是他們向這個寂靜世界發出的最後求救。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蘊含著現實主義氣息的社會寫實電影,畫面中充斥著抑鬱的氛圍,以及令人窒息的情感,細膩刻畫著社會底層的恐慌與無奈,表述著在社會鼓勵人類往高處爬的同時,那些被踩在底下並且無路可走的靈魂,正在被一點一滴的逐漸吞噬。從人物面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到灰頭土臉的鄉村面貌,從滿是霧霾的灰暗色調到劍拔弩張的日常百態,彷彿鏡頭裏外都達成共識,合力上演一齣無法擺脫的命運悲劇。

導演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中展現出色的場面調度功力,不僅是大量長鏡頭的運用,他也從畫面專注於主體的方式來堆疊角色,手持鏡頭跟隨角色流暢走動亦是相當精彩的表現,景框在封閉與開放空間的順暢切換中,每個畫面彷彿都有其存在的情感與隱喻。

再者是複雜的多線劇情圍繞於同一價值觀的敘事手法,以及每個角色如自問自答的對白與作為。在諸多劇情內外的細節中,《大象席地而坐》有著其理念上的一致性,因此電影富有強烈的作者色彩,亦展現出導演胡波對於當代社會的觀點與宣洩,所以《大象席地而坐》的精神裏頭其實有著法國新浪潮的理念影子,並以它的方式在衝撞體制,如將近四個小時的片長、過於沉重的劇情呈現,都是中國近年「數大便是美」的拍電影方式中,少以看見的獨特作品,無論本片最終能否殺出重圍,它也都將以自己的意義存活在影迷的心中。因此也才映證了導演好友兼本片攝影師的范超所說:「反正在我看來,從小說到劇本到電影,胡波都應該是《大象席地而坐》唯一的締造者。它的文本和影像風格是如此個人化,只有胡波本人能拍,其他導演無論如何都無法勝任。」

而隨後導演胡波傳出自殺身亡的噩耗,讓《大象席地而坐》蒙上另一層難以言喻的哀痛。

劇情層面上,《大象席地而坐》不將議題侷限於一個世代,囊括著老、中、青三個視角,包裝起一樣無力的生活,在沒有後路可走的每個抉擇之中,無論怎麼反抗,生命都緩緩地走向註定的未來,一如拜訪老人院一段,走廊漆黑到不見盡頭,窗裡狹小的自由卻是未來唯一的出口,再如跳樓的好友、舉槍自盡的同學,對照著沒有好到哪裡去的另外三名主角,生活都將生命壓得不成人形,在一個所有人圖個過日的墨守成規裡,「希望」在那裏是過於奢華的享受,但是在真假難辨的絕境裡,除了選擇一個說法相信之外,其實沒有其他方法能夠逃離。

畢竟我們都得騙騙自己,騙騙自己也許那裡會更好,哪怕希望不過只是另一次絕望的開始。《大象席地而坐》想說的終究是荒蕪的現實,是當生命的長河不停拍打侵襲而來之時,孤寂的那群人要如何留下曾經呼吸的證據的自問自答,如這世界正在迎來一個架構完整而龐大的新時代,同時也擠壓著不同階層之於生活的重量。於是將近四個小時的片長,反而成就了《大象席地而坐》裡那番寂寞的浮世光影,當畫面裡的角色只有在自我毀滅的過程中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時,那種窩囊又頹廢的勇敢反而成為生活給予喘息的空隙,畢竟當生命沒有太多選擇的時候,誰還能夠怎麼辦?畫面裡如同真實上演的壓迫是無法消受的沉重,在那冰冷的疏離之中,都有你我生活中的噩夢。

《大象席地而坐》其本身像是近年颳起的魯蛇風潮,如台灣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的崛起,或是韓國導演李滄東的《燃燒烈愛》那種憂愁,都是當代寂寞與無力的一面鏡子,是沒有聲音的吶喊、沒有眼淚的哭泣。

當然,電影本身依然有著一定程度的缺陷,但那將近四小時的片長在劇情的氛圍裏,彷彿每分鐘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如同一個漩渦般;因此當電影的交談不停圍繞著大象,會明白那是一種堅強的表現,儘管它是那麼卑微。因為他們試圖在孤獨之中尋找寄託,大象是荒蕪中的應許之地,寂寞的人們將希望寄放在那裏,就像不停把過錯轉移給別人身上一樣,想從微弱的頻率中博得一點陪伴、想從看不見的微光之中點燃一絲火苗。當彼此都是被生活壓垮的稻草,同樣的境遇在言語和面容之中一下子就能懂,反而是一種悲傷的默契與成全。只是滿州里究竟是希望的盡頭?還是寂寞的寄託?也許我們都將不同的看懂,但《大象席地而坐》道盡當代生活擺脫不了的哀愁,依然是一動不動的沉重。

Momo的Instagram連結


您可能也感興趣的文章有:

【電影心得】《美麗男孩》也許愛才是導致淪陷的原因。
 

【電影心得】《蒙上你的眼》當內心的恐懼在啃食世界。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