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於人類與社會的影響中,毒品是一道眾所皆知的威脅,它剝奪人性、情感,乃至於毀滅一段關係、一個家庭,甚至一段生命。只是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從教科書到大螢幕,在各種警世符號之中,明明有那麼多前車之鑑佐證著吸毒而爆發的悲劇,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人投向毒品的懷抱?或許《美麗男孩》也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

《美麗男孩》是一部以毒品作為題材的親情電影,講述一名青少年在父母離異後,對於生活的迷失導致自己沉溺於毒癮之中,並且一步一步影響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電影本身具備著不錯的開場架構,史蒂夫卡爾以及提摩西夏勒梅兩位影帝級演員也替本片添加不少看頭,只是隨著故事不停推動角色的發展,《美麗男孩》所言之物其實是片面的,劇情極力於營造毒品吞蝕主角內心後影響家庭的蝴蝶效應,企圖伴隨悲劇不斷上演的同時,一家人能夠在毒品的傷痕中成長,或是崩塌,無奈效果恐怕並沒有達到預期。

事實上《美麗男孩》在電影第一幕劇的發揮是出色的,或者說,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開場後將近三十分鐘的片長裡,導演是清楚自己想要講什麼的。在第一幕裡,電影以「現在」與「過去」兩段敘事線構造起父子兩人在毒品之間的立場與差距,並且同時透露出一點整件事情的源由:「情感缺陷與隔閡」,從而營造出尼克之所以淪陷,也許是因為家庭破碎、缺乏親情與理解等眾多情感因素。至此,劇情都還保有相當豐富的發揮空間,只是不曉得什麼原因,《美麗男孩》在剩餘的時間裡,卻無法構造起兩段故事線的橋樑,又或者《美麗男孩》打從開場就不應該這樣做,因為這樣的手法使得前半段的劇情與後半段不同步調而加強了突兀感,要知道,當一段次要劇情若不能影響或是加強主要劇情,而單純只是平行出現的話,整體劇情呈現的效果往往是扣分的。

《美麗男孩》劇情張力不夠飽滿的原因有極大部分在於,每當故事的進展逼迫角色做出選擇時,那些壓力來源都只是為了推動劇情的新走向而刻意營造的事件,而非因為角色本身的所作所為,或是劇情發展而產生的左右為難。舉例來說,在電影中段,脫離毒品一段時間的尼克,因為一次情緒潰堤後又再次淪陷於毒品之中,但是劇情並沒有確切說明尼克因為什麼而導致理智斷線,即便有,那也不夠明顯。因此角色大多數的抉擇在本片的故事層面上,並不能達到使觀眾感同身受的效果,不僅是此段而已,電影過程中有太多諸如此類的生硬轉折,情緒的堆疊因此受到阻饒,導致角色在撇除演技後顯得平庸,特別是尼克的角度並不具有說服力,因此說明《美麗男孩》為何講不出一段好的故事。

再者是《美麗男孩》始終沒有補足電影開場拋出兩段敘事線後的缺口,意指在尼克的淪陷與父親的無奈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真正使事情發生的原因,簡單來說,便是到結局都不能真正的確認尼克究竟為什麼沉淪於毒癮之中,同時也無法看清尼克大多數左右為難的掙扎中,是什麼因素導致他的痛苦,因此故事才無法完成起承轉合,留給觀眾一段不夠順暢的影片內容。當然無可否認的是,電影時不時都在拋出線索向故事本身以及觀眾提問,究竟摧毀家庭的是毒品?還是缺乏理解的愛?或是親情缺陷的欲求不滿?但當故事大多時間都在尼克的沉淪與清醒中拘泥時,感性層面的問號不但沒有被解答,反而使得電影不停繞圈子走,將故事的格局畫地自限,對於毒品影響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固執到只留下「染毒的人就會一直吸毒」的片面訊息,彷彿就只想要不斷告訴你,吸毒到底會變成怎麼樣,而沒有一段故事該有的弧線。

當然,《美麗男孩》對於毒品的理解是誠實的,世界上有太多故事能夠佐證毒品如何摧毀人心,而電影企圖營造情感缺陷與理解隔閡確實也是一定程度的反思空間,提醒著世人也許真正使人走向歧途的,有時候並非慾望本身,而是因為缺乏感情與理解,所以不少時候,電影其實還是讓角色透過筆記的內容,發現自己給予愛的方式,似乎不是對方想要的方式,或是以為對方不愛自己,但其實是自己單方面的誤解而已。可惜不夠流暢的劇情動線沒有聚焦情感發展,當情緒隨劇情迸發時,無奈只能顯得單薄,但幸好,《美麗男孩》還有史蒂夫卡爾與提摩西夏勒梅可以依靠。


Momo的Instagram連結

arrow
arrow

    Momo的電影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